篆刻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趣味。如何刻印章,这是个更大话题,下面就我多年的经验,简单说下步骤吧!重点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转发给新人学习,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制作一方完整的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过程(包括打磨印石)、印稿设计(初学者为临印为佳)、操刀治印、修改调整、钤印、刻边款、拓边款等。步:准备工具1、准备印章材料:常用篆刻字典、砂纸、镜子、毛笔2支(小笔狼毫、羊毫均可)、墨汁和砚台、印床、刻刀、印泥、连史纸(拷贝纸或宣纸)数份、刷子(废弃的牙刷亦可)、棕老虎(拓边款时用)、拓包等。印石的准备:将砂纸平铺在水平的桌面上(好选择一块玻璃面),用印石(选一方与将要临印的印面大小一样的印石)在砂纸上打磨直至印面平整。2、设计印稿:初学者宜临印,印宗秦汉,多临汉印。我们选择一方印,将一张半透明的纸(宣纸或者连史纸)附在印稿上,用毛笔蘸墨临出印稿。如果想创作的印章可以用印石在纸上印出痕迹然后用毛笔勾画出边框,查字典选用适当的篆文设计印面,设计印面一点要注意一方印中和谐与统一还有印的留白。(创作过程有很多的需要介绍,限于篇幅和小编水平有限此处只做简单的介绍)3、印稿上石:初学者宜用水印上石的办法,这种方法失真会大大减少,毕竟刚刚学习篆刻直接在石头上写出印面难度太大。将印稿反附在石头上,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打湿印面,等...
发布时间:
2017
-
03
-
11
浏览次数:158
藏族古印章起源于何时,于史无证。不过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一整套官僚制度,法律等各种典章制度也很完备。吐蕃在统一西藏高原后,管理占领地区的广大属部,调兵遣将,发号施令,都需要印信作为凭证。公元 752 年,吐蕃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并“赐为兄弟之国”。命南诏王阁罗风为赞普钟,号曰“东帝”赐以金印。吐蕃在统治南诏期间,还陆续赐有不少印章。公元 778 年,阁罗凤死,其孙异牟寻嗣位。唐贞元十年(785年),异牟寻归顺唐朝时,一次就献出“吐蕃印八纽”。由此可见,西藏使用印章的历史十分悠久。 古时的官、私文书和书信往来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这些简牍书信 ,在传递过程中需要保密就得封缄起来。封缄的方式是把简牍用绳子穿连起来,卷好,在外面加上一枚挖了方槽的木块(即封泥匣),再用绳子把它和简牍一起绑好,用一团软泥捺在方槽里的绳子上,然后用印章在泥上按捺出印文,以防私拆。但时间一长,封泥印的封泥往往自动干裂,甚至脱落,难以起到保密作用。所以封泥印发展到后来就变成火漆印。直到近代,西藏许多地方仍然使用火漆印封门封信。 吐蕃时期古印的使用,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得到了证实。据英国人斯坦因著《路经楼兰》载:“在许多文纸、文书上发现盖着红色的官印(由此可见,红色印记的使用也...
发布时间:
2017
-
03
-
10
浏览次数:199
我们现在学篆刻,手头用的印章材料,大都是石头,当然也有部分朋友会刻玉料、金属料的,我们今天只说石头。为啥要说石头,原因很明显,在中国的篆刻历史上,就是因为石头印章材料的出现,才使文人们真正开始了完整的篆刻创作。在石头材料出现之前,刻章是个专门的技术活,大部分文人都不会刻,或者因为专业的工具不是那么容易配备,于是,大家大与篆刻创作的方法就是写印稿,写完印稿再交给专业的工匠刻成印章。据说个用石头刻印的文人是那个画荷的王冕。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王冕的文章,这里不详说他的身世了,明初的刘绩在《霏雪录》里说:“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自山农始也。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当时有人见到王冕刻的印章之后认为:“天马一出,万马皆喑”。看完这一段记录,大家都认为王冕是个刻石头篆刻的人,其实不然。前面说过吾丘衍和赵孟頫,甚至更早些的米芾,都有亲手制印的可能,只是,他们刻印都没有记录证明,我们看米芾的几方印章,觉得有些地方交待的不清楚,觉得还可以更干净些,或许,那正是米芾自己刻印的原因,工具不凑手,于是,就暂时先保持自己能刻成的后的样子。(米芾,楚国米芾)(两方“米芾之印”)(米芾元章之印)当然,这些印章,都不能确认是不是米芾自己亲自动过手,他实在是个书法篆刻史上奇怪又神奇的存在,以上是我的猜测。至于文人篆刻里,把石头材料用到致,并因此大量推广开来的,还是文彭,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文彭被称为文人篆刻的鼻祖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17
-
03
-
07
浏览次数:172
为方便大家了解印章的使用常识,我搜集整理了下边这篇文章(整理完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文章一共分了六个部分,分别讲解了书法印章的作用、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印章及用途(即印章的种类和用法)、书法作品盖印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书法印泥的使用与保养以及硬笔书法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常识。主要根据李炯老师的这篇文章《书法作品印章知识》做了增删,同时针对老师的文章加了一些图片以辅助大家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这样大家看起来可能更轻松些,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书法印章方面的知识有帮助。一、印章的艺术作用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卢中南老师书法斗方作品《藏神運智》,大家可以想象下没有印章时的视觉效果印章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印章的种类及用途)(一)姓名章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
发布时间:
2017
-
03
-
06
浏览次数:212
历史上,印章的用途有很多。活泼好动、热爱发明和折腾的前朝小伙伴们显然没有止步于将印章仅仅作为验明正身或者个性签名的工具,而是在探索印章的多功能用法上不遗余力、花样百出。据西泠君的靠谱但不完全的统计,印章在不同时期的流行用法至少有以下几种。官方的说法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翻译为人话,就是说制作陶碗、陶杯、漆器的手工匠人在打完收工之前,须在自己的作品上印上诸如“格氏左司工”、“made by 小明”等姓名、产地信息,供人抽查打假。“物勒工名”初只是一种强制性认证,但是后来一些草根匠人的作品在传播中脱颖而出,晋升为大V,积累了声誉和品牌,其所勒的印迹也便成为商标的雏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弥补伯乐的不足,为了在马群中多看一眼就能发现千里马的容颜,人们发明了“烙马印”,“烙马印”多为铁质,印面较大,多在七八厘米见方。过去,人们以(烧红后的)“烙马印”在马的左右膊、左右臀等部位,烙上“飞”、“三花”、“云”等文字或符号,表明马的三六九等及所有者等信息。传世的古玺印,很多出自墓葬。生前用印,死后殉葬是常例。但是官印往往要上缴,结果就出现了专为殉葬而制的明器。据西泠君的不靠谱推测,《盗墓笔记》中的能开启长白山青铜大门、调动阴兵的鲁殇王鬼玺便是此中的杰出代表。或以鹿、马、羊等瑞兽为印钮,或选取“得志”、“日利”、“长乐”等吉语为印面,制成印章,佩戴在身以辟...
发布时间:
2017
-
03
-
05
浏览次数:178